诸子百家与中国养生学

2019-11-12 15:14:14   来源:   评论:0 点击:

诸子百家与中国养生学
 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学术界、思想界出现了“九家十派”、“百家争鸣”的局面,许多学派的论述中都有关于“养生保命”思想的内容,可算得上是中国养生学的早期理论。举其要者,简介如下。
  老子的《道德经》关于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是顺应自然而养生思想的渊源,而其“淡然无为,神气自满,以此将为不死药”和清心寡欲、知足常乐的思想是调养心神的重要理论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  庄子宗承老子之学,也极力提倡顺应自然、“调理四时”、“清静无为”、‘忘我”、“无欲”,倡导采用气功和导引的养生方法,吐故纳新,延长寿命。
  孔子指出,“寝处不时,饮食不节,劳逸过度者,疾共杀之”,认识到日常生活关系到身体健康,强调衣食住行的重要性。他提出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,“肉败不食。色恶不食,臭恶不食,失饪不食,不时不食”,“食不语,寝不言”。他说,“智士仁人,将身有节,动静以义,喜怒以时,无害其性,虽得寿焉,不亦宜乎?’,针对不同年龄的特点,孔子提出。‘“君子有三戒,少之时,血气未定,戒之在色;及其壮也,血气方刚,戒之在斗;及其老也,血气既衰,戒之在得”。
  荀子修身养性的养生思想具有积极和务实的特点,他指出,平时要注意养生,经常运动可以预防疾病,提倡节欲而不禁欲,“欲虽不可尽,可以近尽也;欲虽不可去,求可节也”,并提倡以“礼”规范自己的行为而达到节制人的种种欲望的目的,指出’‘凡用血气志虑由礼则志通,不由礼则勃乱;食饮、衣服、动静、居处,由礼则知节,不庄礼则触陷生疾”,“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”,由礼而做到治气养生,修身保命,并能达到长寿的目的

.养生追求动态平衡中医学认为,人体的生命活动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,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一种动态的、相对平衡的过程。内环境包括人体脏器的功能状态、精神心理状态等;外环境包括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(地域、气候)、社会环境等。平衡失调,就会导致器质性和功能性的疾病。

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是在动态中进行的,并通过调节达到“以平为期”。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阴阳、气血、脏腑的动态平衡,认为达到平衡才能实现祛病、强身、延年益寿之目的,所以养生追求的是平衡或者说是和谐。

①阴阳平衡阴阳,是中医学里最重要的概念。所谓阳,…般是指活动的、上升的、机能亢进的,或属于功能方面的;昕谓阴,一一股是指沉静的、下降的、机能衰减的.或属于器质方面的。阴阳有着彼此消长、相互转化的关系,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。所谓协调阴阳,就是要使阴阳平衡、稳定,一‘是指机体自身各部分问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;二是指机体功能与自然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相对平衡。关于这一点,《黄帝内经》里早就指出:“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;阴阳离绝,精气乃绝。”意思是说,只有阴阳和平固秘,精神才能活而不乱,如果阴阳分离决绝,人的精气也就竭绝了。这是对人体生理、病理的高度概括,说明调和阴阳在保持人体健康,防止疾病的发生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。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、养生祛病的前提.只有机体阴阳达到动态的平衡,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稳定的状态。

②气血平衡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。气可生血、行血,血可化气、裹气,二者如影随形,同行同止。若气血平衡失调,则会出现气血不生、不行等病理变化,从而引起脏腑、经络功能失调而发病。因此,保持气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,是维系健康的必要条件,调理气血,以期平衡也就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。

相关热词搜索:中国养生学

上一篇:养生观包含哪些内容
下一篇:关于养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



免费咨询

  • 联系客服: QQ